2014年1月6日 星期一
OnTrack Hackathon心得-魏妤庭
OnTrack: Hackathon on Train
歷史系 魏妤庭
因緣際會,闖進創業火車,兩天搖搖晃晃在火車上,看著五彩繽紛的便利貼蔓延火車車窗,居然覺得不奇怪,空間果然是由人使用而定義。兩天一夜,三十多人將一起在從臺北到臺東的火車旅途中,產出面對當今學生創業與創新問題的解決辦法。
意外的有機會參與這樣的創業Hackathon,在看活動企劃書的時候得知國外有做過在飛機上類似計劃,產出豐富,之前有聽過當團隊在有時間壓力與空間限制的情況下,產出會有意外的成果。工研院邀請Stanford University Start X參與這項計劃的籌辦與運作,四位來自Standford的學生將來台灣參與這次的火車創業,當時看到他們的履歷,非常震驚,不是正在創業就是有過創業經驗,看看自己的經驗,其實還蠻緊張的。
團隊成功=愉快氛圍+開放心態
這次總共有臺大、清大、交大、成大與台科大的同學參與,再加上資策會與工研院的研究員,拆成四組。背景互異的大家,要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凝聚共識,產出一個解決方案,或者說一個創業提案,是挑戰。參與成員的態度決定團隊是否成功,帶有批判或是防衛心態進入一個新環境是個很嚴重的致命點,防衛或批判會讓人面對不確定事物的接受度下降,而影響團隊氛圍。不同背景的夥伴相遇,以開放且愉快的態度合作,確實通常能產出很棒的結果。
這樣的成功代表兩件事,第一、團隊成員能接納不同的思考邏輯,同理心站在他人角度思考。第二、團隊成員願意跨越自我思考舒適圈。我個人覺得這兩個特質非常重要,一個計劃要成功,不只是點子要夠好,團隊成員必須帶著開放的態度,看待所有的可能性,寫在便利貼上的文字都有可能是個潛力股,帶著批判眼光往往會錯失機會。
一開始從分享自己的創業與創新經驗開始,事件、人物、想法,讓不認識的彼此逐漸活絡起來,團隊默契的建立依靠熱度,輕鬆氛圍但帶有一點緊張的氛圍促使我們積極,取隊名、畫隊牌、製作隊服,聽起來老梗,但依舊是非常有效的磨合方法,短時間內建立認同與向心力。意外的,隨口胡謅要大家丟出自己名字自首而意外組成“We Happy”的隊名。可能是心理作用,兩天的旅程大家都在極度愉快的情況下度過,或許名字給的好兆頭,我們再釐清問題與點子發想的過程總是柳暗花明,鮮少卡關。看來放鬆與愉快的氛圍是好點子產出的重要元素。
好點子需要被挑戰
這場火車之旅,除了擁有多元的成員組合,數位擁有眾多獨特經驗的Mentor不停穿梭各組,引導小組走出胡同或是針對現有想法提出不同角度的問題。找尋Insight的階段,Mentor以45分鐘為一個單位,輪轉各組,帶著挖掘的精神,提點團隊遺漏的可能性,而我們這一組的點子就是在這樣的挖掘方法中誕生–將創意點子包裝成商品,產出點子市場,由公司(中小企業)提出當前問題,可能是產品研發、市場行銷策略等,學生針對問題提出解決辦法,大量的創新點子集中於平台中,提供投資/投機者打賭的空間,最後由提問公司依據一些標準選擇好的解決方案,學生因此獲得獎金,而公司也因為這樣獲得許多好點子,投資/投機者也可因為打賭的成功而獲益,形成公司、學生與投資/投機者互生的生態。
過程中,我們被要求不停快速且清楚地解釋當前所有的想法,這有助於發想階段就開始思考自己的計劃邏輯,也因為與人分享而有機會獲得更多回饋,局外人總是比較容易看見問題,這對想法逐漸成型的階段是影響很深的推動力。
火車的空間的使用創造一個很有趣的氛圍,透過跳脫既有使用的框架,從一開始就引導團隊拋開既有的印象與思維,我們開心的使用便利貼點綴自強號列車的窗戶,而這個行動又強化團隊的挑戰信心。事後回想,才發現或許空間的特異性有助於將人的思考抽離既有的習慣模式,從「不尋常」強化「不一樣」的思考。從空間、團隊成員乃至Mentors,要在如此陌生與不穩定的狀態之下發想,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考驗所有參與成員的彈性與適應性,但也因為這樣而有機會產出很獨特的點子。
Be Faith,給自己更多的第一次
這次活動其實分成兩階段的發表,第一天結束時要將現有的討論結果提出與Mentor和其他組一同分享,而完整的結果則是要在第二天晚間發表,邀請更多位業界人士諸如史欽泰教授、TEDxTaipei創辦人許毓仁、台灣創意工場,以及來自資訊產業與創業投資業的前輩到場評比。沒有想到自己第一次的英文發表獻給這樣的場合,而且還是發表前兩小時才決定必須上台簡報,非常忐忑不安,因為第一天的交流其實自己講的不是很順,而且也因為緊張而一直失了邏輯準頭。但是我的隊友一直告訴我“You can do it!”。多少有麻醉效果吧,也只好硬著頭皮上去,但也謝謝大家給了我這個機會,還有謝謝自己有硬著頭皮做的勇氣。有時候總是會在那臨門一腳的時候想要退縮,但請務必把自己踹下去,跳進去才會知道自己是否做的到,是否做得夠好。畢竟,失敗總是好多什麼都不嘗試。
About Next Step!
「針對問題提出解決辦法」這樣的創意激勵模式頗能對症下藥,但這樣的形態可惜最終都只停留在發想階段,連製作初始模型的機會都沒有。我非常認同這樣活絡與教育年輕學子“Think Out of Box”的方式,但將成果真正產出才對社會有影響力,後續的持續媒合與資源挹注,是創意點子是否有辦法發展成社會影響的關鍵,面對現實市場,團隊除了要有夠堅強的抗壓性之外,還必須要有適當的外部支持。
外部支持,指涉的不僅限於資金挹注,這其實是最懶惰的方式,砸錢大家都會,不過砸在不對的時機點依舊是肉包子打狗。新創團隊需要的是意見和接觸潛在客戶的機會,人際網絡與經驗指導反而對於點子發想初期的團隊是最有效的兩樣工具,它能快速帶來前輩的經驗與真正的市場反應,才有機會快速製作模型、快速且小成本修正。台灣創業與創新風氣一直無法帶動,並不只是年輕一代經驗與視野的問題而已,更多時候牽涉到能使用資源的彈性與多寡。
Applications
親身體驗過之後,我覺得有幾點是創意激發過程非常重要的元素。
一、
團隊向心建立非常重要,人是有防衛心的動物,如果對於周遭的人有戒心(就算覺得沒有,也很可能存在潛在意識),很難放鬆接受別人丟出來的想法,也就沒有機會理解另外一個人的思維,許多成功的計劃,都可見執行團隊所擁有的默契,信任彼此是共識的基礎。
二、
從旁協助的Mentor是好點子產生非常重要的角色,團隊成員再如何多元,在見識與經驗上依舊觸及有限,而Mentor的經驗可以有效的協助團隊突破想法的盲點、提升構想的層次,這樣的產出會更具競爭力。
三、
空間也是促使想法激發的重點。人都是因為不舒適、不滿足,才會有創造與創新的想望,這次選擇的火車車廂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一開始聽到火車,還以為會是在特殊車廂進行活動,沒有想到就是兩節一般車廂,沒有網路(要使用自己的手機熱點)。不過在不甚習慣與舒適的環境下,有時候更能集中心神,面對眼前的難題,當一群人只能專注在眼前的問題時,Brain Storming的效果其實很驚人,再加上先前團隊建立的默契以及Mentor的幫忙,從發想到收斂,其實才短短的四個小時,差不多就是臺北到臺東的行車時間。
我覺得這樣的方法其實很適合用在達人營,相信對往後的教學會有很大的助益。